「原住民創作物件的同時是在過日子,裡面有很多社會連結,比如織布要刮苧麻、洗苧麻、捻線,分工合作時有社會互動;從社會功能裡還能發現這個社會的價值認同,比如賽德克族認為不會織布的女性死後沒辦法見祖先。」
理解一項工藝並非單純欣賞物件,要連同手藝人的社會連結、價值觀一併認識,這就是雲林科技大學設計所教授黃世輝提出的「工藝文化生態體系」。
在歷經多國殖民的台灣,工藝文化自然多變而揉雜,貼合著台灣社會的脈動發展──「客廳即工廠」的外銷黃金年代、文化觀光、文創產業,到近年源於日本的地方創生,工藝在不同時期的台灣各是什麼模樣?一起透過工藝,認識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
本集重點:
01:24 日本地方創生的經驗:藉由工藝建造地方
05:45 日治後的台灣工藝:作為伴手的工藝品、赴日深造的藝術家、具技術專業的代工產業
10:56 何謂台灣工藝?為了生活、信仰或美感的創作
12:31 外銷工藝品重質也重量,1960年代工業設計應運而生
16:23 外銷產值直直落,工藝產業有兩個出路:體驗、教育
19:20 當代社會網絡擴大,工藝的觸角伸向國際
23:03 文化生態體系:由工藝出發,理解工藝師所處的社會連結與價值觀
工藝筆記:
粧佛:雕刻神佛像的工藝,為一種結合木雕與漆藝的傳統技藝。
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前身是戰後為培養技術人才而設立的南投縣工藝研究班;1973年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輔導工藝業者提升產品品質及外銷競爭力;外銷產業沒落後,政策轉向文創產業,2010年再度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亞洲手創展Pop Up Asia:2016年開辦的手作創業展覽會,開放亞洲各國的品牌創辦人、材料商、通路商、投資者等相關人士參與,透過B2B交流活動促進工藝相關業者間的商業合作。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我們的工藝時代──讓美回到日常》】
每週三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廖詠恩
錄音師:謝佩妤
圖片來源:森丑之助《台灣蕃族圖譜》,攝於1902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鏡好聽》: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 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