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8-02 20:00:00
-
当美国针对中国企业制裁名单不断被拉长,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一同“建群”,拟构建医药供应链地图,在此影响下,上游供应链该怎么做,才能稳住信心?
金仪盛世首席执行官徐龙渤认为,上游企业必须加速国产替代进程,强技术、强工艺、深入客户、知需求,才能打破外部制约、确保产业供应链安全。虽然实现真正的国产替代至少是5-10年长周期的耐力比拼,但国内企业必须去做。另外,时代已经变了。“价低者得”难再构成竞争力,价格不再是客户考量的第一因素,质量和服务才是。我们必须要洞察与思考客户新需求,焕新竞争力。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2019年,本土生命科学服务行业发展的分水岭。新冠大流行的出现搅动着生物制药供应链的稳定,大规模产能建设带来设备、耗材领域需求的大幅增长,生物制药上游设备和材料国产化得以提速。差不多同一时期,国内一次性技术大型化浪潮奔涌而来。从2000升,4000升再到6000升产品设备的实现,标志着一次性生物反应器赛道发展愈发趋于成熟。在行业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驱动下,市场化投资者开始寻求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优质标的。对于金仪盛世,以及诸多将产品质量做到趋近海外龙头水平、但亟待被广泛关注的企业来说,一个飞跃发展的机会,终于来了。
金仪盛世是中国首家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实现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与一次性耗材工艺技术国产化、产业化的企业。但在2019年时,这家公司其实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从2007年公司前身杭州安普成立,到2019年,公司历经了12年的“痛苦期”,常年背负着较大的盈利和运营压力。即使核心产品已上市,但默克、思拓凡、赛多利斯、赛默飞等海外巨头们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对于小体量的“金仪盛世们”来说,商业化机会并不多。
多年来,诸多国内生物医药供应链企业难被客户所接受,设备、耗材市场大部分被海外龙头所垄断。即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近些年快速崛起,但受海外背景多、国内产品知名度低等因素影响,很多客户选择的依然是国外巨头的产品。
自2019年起,国内上游企业们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数百亿资金涌入生命科学服务行业,诸多在抗体、酶、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基等领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开始迈入业务扩张和对外融资的快速通道。
金仪盛世在2021年这1年时间里,就完成了3轮数亿元融资,这一速度,在同行中相当突出。之所以能在机遇到来时火速获得青睐,核心必然在于技术拔尖、差异化竞争优势已经到位。而这,离不开金仪盛世自成立以来就对0到1技术突破的坚持与加码,并选择高度专业化、国产产品占有率尚低、市场潜力大的核心产品——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为支点,来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替代”。
创新药与供应链——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两大发展主线,正在遭受“围剿”,怎么突围?
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